n136487

标签: 蒋介石

独特的贺龙十大元帅谁最特殊?应该是贺龙。为什么呢?因为在十大元帅都没有露头,

独特的贺龙十大元帅谁最特殊?应该是贺龙。为什么呢?因为在十大元帅都没有露头,

独特的贺龙十大元帅谁最特殊?应该是贺龙。为什么呢?因为在十大元帅都没有露头,都没有什么名声的时候,贺龙已经是威名赫赫。1955年秋天,怀仁堂的灯光很亮。坐着一屋子将军,个个腰杆挺直,胸前挂着亮闪闪的勋章,眼神都带着光,像是在等什么大事。其实也确实是大事——新中国头一回给军人授衔,命令状一张张发,编号从001排起。那天到底谁排第一?没人明说,也没人敢问。朱德走上去,第一个接过命令状,大家心里一热:果然是他,该他。他是红军老祖宗啊,谁不知道井冈山那阵子,“朱毛红军”四个字都印旗子上了。可等命令状翻过来一看,编号是004。场子里没人吱声,但心里啊,多多少少有点嘀咕了。那001去哪了?有些人猜是毛主席。可那会儿其实都知道,毛主席早说了,他不领衔。他不光不领元帅,连为他专设的大元帅都不肯要。肩章早都绣好了,帽子也裁好了,他看了一眼,说,不要。说完就是真的不要了。大伙儿当时有点蒙,后来也明白了,他是那个年代里唯一能不要这个“头名”的人。那001到底给谁了?几十年没人说破,直到后来,有人去采访贺龙的家人。旧物堆里翻出一张命令状,纸边卷了,字还清楚,上头编号,赫然是——001。这事传出去的时候,有人是不信的,说贺龙虽说资格老,但排第一是不是有点过了。可只要往回倒一倒,很多事就对上了。1927年,南昌。天热得像蒸笼,半夜一点多,街上突然就炸了。枪响、马叫、人喊,乱成一锅粥。南昌起义打响了,而这枪,是贺龙指挥打的。他那时候还不是党员,身份不清不楚的,但这仗是他领头干的。起义后几天,他在瑞金填了入党表,纸上的笔迹很直白:资产没有,旧交不来往。这就有点意思了——身份是后来补的,可枪是他先开的。蒋介石当年花了大力气想拉贺龙,开价五百万大洋,加上个兵工厂,还答应给他一个师长的位置。这种条件摆在别人面前,腿都软了。贺龙呢?没搭理。他跟人说,我不是为了这些来的。他是个混过江湖的人,说话糙,脾气冲,可一旦认准了路,就拐不过弯来。后来抗战,他负过伤,腿脚落下毛病,本可以留在部队养伤。可他没有,他把手下的兵交出去,自个儿去了后方搞后勤。再后来,又调去搞体育,连体委都干过。有些人背后说风凉话,说贺龙是被“边缘”了。可那时候谁真被边缘,自己心里有数。他自己一句话:兵是党的,不是我的。这句看着普通,讲出去可真不多见。那个年代,哪个将军不把兵当命?贺龙不是不要,而是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他能冲在前,也能撤下来。他能打仗,也能搞分粮、拉操场线。他不是那种只会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但他干什么,都是掏心掏肺地干。这就是贺龙这个人。不怕吃亏,不争名头,也不怵得罪人。他说话冲是冲,但从不弯着腰求人,也不拿功劳去压别人。这样的脾气,在十大元帅里算得上一个“异数”。所以,军衔编号是001,不是没道理的。主席不是说了嘛,别拿战功去排座次。排头的,不光看打得怎么样,还得看你这人是不是干净,是不是有格局。贺龙身上的这股劲儿,怕是毛主席最看重的。再说那份命令状吧。编号是001,但八一勋章贺龙的却是009。这也挺有意思。勋章的前三个编号留给领导人没发,朱德是004,贺龙比他还靠后。你说编号这玩意儿,真有个准数吗?也不一定。但反倒是这层模糊,让人更想琢磨。编号像是个影子,藏着点意思,又不肯全说出来。朱德在前线打了一辈子仗,彭德怀脾气倔得像铁,林年轻就横扫千军。贺龙跟他们不一样,他身上的那种草莽气、那种“讲义气”的味道,没人能替代。他不是学校里一步一步熬出来的将军,是从小兵一路混上来的,在码头、街巷里看尽人情冷暖的人。他不是没受过误会,也不是没被打压过。可他一直都在队伍里,从不脱身,也从不躲。怀仁堂那天的照片现在还能看到。贺龙站在人群里,脸上的笑不是那种僵着的,是那种见惯风浪之后自然带出来的笑。他不像有些人,脸板着,神色紧张。他挺放松,像是对这一切早就看淡了。你要说编号重要不重要,谁都说不上。可看得出来,这001落在他头上,是有讲头的。很多年后,照片泛黄,纸张破了边,但照片里那一排人还站着。贺龙站在中间,笑容挂着,眼神里像是还在盯着什么远处的东西。背景模糊了,灯光淡了,连编号都模糊了,但那张脸,是定住了的。
什么叫慈不掌兵?塔山阻击战刚开始的时候,四纵的工事没挖到位,被国军的凶猛火力一通

什么叫慈不掌兵?塔山阻击战刚开始的时候,四纵的工事没挖到位,被国军的凶猛火力一通

什么叫慈不掌兵?塔山阻击战刚开始的时候,四纵的工事没挖到位,被国军的凶猛火力一通砸,阵地打得千疮百孔,前沿部队伤亡惨重,眼瞅着就快顶不住了。4纵作为主力部队,在吴克华的指挥下展现了非凡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军事素质。一九四八年秋天,东北的野菊花开得正野,但谁也没心思看。锦州城下,炮火连天,我们东北野战军正憋着劲儿要关上东北的大门,抓光里头的“大鱼”。而塔山,就是这扇大门的门栓。门栓不结实,门就得被撞开。这道理,谁都懂。可当时守塔山的四纵,上来就差点栽了个大跟头。工事没挖到位,这是要命的。别以为挖战壕就是抡起工兵铲刨个坑那么简单。那得讲究科学,有交通壕、有防炮洞、有射击位,一套下来跟个地下迷宫似的。可四纵的兄弟们刚到塔山,屁股还没坐热,国军的“东进兵团”就跟闻着腥味的猫一样扑过来了。时间太紧,工事都是半成品,很多都是浮在表面的土堆,国军那边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尤其是海上那艘“重庆号”巡洋舰,炮弹跟不要钱似的往下砸。那场面,真叫一个惨。阵地被炸得跟月球表面似的,前沿的兄弟们伤亡特别大。有个连队,一轮炮火下来,能站着的没几个了。电话线炸断了,指挥基本靠吼。眼瞅着,防线就要被撕开了。这时候,你要是当指挥官,你怎么办?看着自己手底下这些年轻的生命,一个个倒下去,心里能不疼?肯定疼,疼得钻心。你要是心一软,说“兄弟们,咱先撤下来,缓口气再上”,那你这仗就彻底输了。这就是“慈”。妇人之仁。在那个节骨眼上,你对士兵的“仁慈”,就是对整个战役的残忍。因为你一退,国军的援兵就能长驱直入,锦州城下的十几万弟兄就可能被内外夹击,整个辽沈战役的部署就全乱了。到时候,要死的人更多。所以,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当时下了死命令:“人在阵地在,不准后退一步!”这命令冷酷不?太冷酷了。就是让大家拿命去填。但这背后,是对全局负责的“大仁”。为了最终的胜利,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活下来,眼前的牺牲,再痛也得承受。这就是“慈不掌兵”的第一层意思:战略上的“仁”,必须压倒战术上的“不忍”。可光靠硬顶,那是傻。国军那边,看着兵强马壮,11个师,号称“海陆空联合作战”,其实啊,里头烂到了根儿。他们的指挥官,谁也不服谁。一开始挂帅的是54军军长阙汉骞,这哥们儿黄埔四期的,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抢头功”。他觉得塔山就是个软柿子,不等大部队到齐,10月10号凌晨,天还没亮就自己先摸上去了。结果呢?一头撞在四纵的枪口上。虽然我们丢了几个小阵地,但很快就被打回来了。阙汉骞这两天猛攻,伤亡上千,阵地一步没挪。这时候,正牌司令侯镜如到了,还跟着个蒋介石派来的“钦差大臣”——督战官罗奇。这下热闹了,指挥部里三个人三个心思。阙汉骞打了两天没打下来,脸上挂不住,就提议说别死磕正面了,咱们从西边白台山绕过去,抄后路。说实话,这招儿不算差。但罗奇不干了。为啥?他带来了自己的老部队,王牌独立95师。他觉得,这头功必须是我的,必须是我的人从正面把塔山碾过去。于是,他把阙汉骞的建议给否了,还大言不惭地让全军休整一天,等他的宝贝95师准备好了再打。兵贵神速啊!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罗奇这一道命令,等于给快要顶不住的四纵送上了一份大礼。我们利用这宝贵的一天,玩儿了命地加固工事,把铁轨、枕木都用上了,把阵地修得跟个刺猬一样。等到13号,罗奇的独立95师发起冲锋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严阵以待的塔山。他们搞人海战术,一波一波地冲,结果呢?就在我们阵地前,被交叉火力打得尸横遍野。那个所谓的王牌师,一天下来就给打残了。国军那边的问题出在哪?就是人人心里都揣着小算盘,都想争功,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阙汉骞想抢功,罗奇也想抢功,谁都不肯把自己的部队当炮灰去消耗,结果就变成了添油战术,谁也使不出全力。这种“爱兵如子”的“慈”,说白了就是自私。这种自私,在战场上是致命的。反观我们这边,林彪给四纵的命令是:“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正是这种不讲情面的死命令,才让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才有了后来六天六夜的死守。而且,我们的“不慈”是有章法的。程子华司令员根据塔山的地形,搞了个“尖锥型梯次防御”。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把兵力平均分摊。第一道防线兵力最少,就是用来消耗敌人锐气的,让他们以为我们不堪一击。等他们冲到第二道防线,锐气已挫,我们这边的兵力和火力骤然增强,打他个措手不及。最后还有精锐的预备队,看准时机就打反冲锋。这种战术,就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每一份牺牲都要换来最大的价值。这才是“不掌兵”的“慈”的最高境界:不是不爱惜士兵的生命,而是用最科学、最冷酷的方式,为他们争取最大的生存可能和最终的胜利。整个塔山阻击战,我们伤亡了三千多,国军死伤了七千多。我们顶住了11个师的轮番猛攻,没让一个人、一辆车过去。10月15日,锦州解放的消息传来,塔山下的国军彻底傻眼了,这场仗,他们输得窝囊。
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

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

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我叶剑英也算一个,从一定意义上讲,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了毛主席。别人也都当过头、掌过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干成了建立新中国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这件大事情。”刘少奇,那是理论功底深厚,组织能力一流,工人运动搞得风生水起。周恩来,外交、内政一把抓,细腻到能把乱麻理成丝。朱德,老实人一个,可打起仗来稳得像座山,谁敢小瞧?陈毅,文武双全,带兵打仗不含糊,还能写诗抒情。林彪,军事天才,脑袋瓜子转得快,战术玩得贼溜。邓小平,别看个子小,主意大得很,后来改革开放那套路子,谁能说他没魄力?还有叶剑英,搞策反、拉队伍,关键时刻总能稳住阵脚。这些人,哪个不是响当当的角色?随便一个拿出去,都能当主角。可问题来了,这么多能人聚一块儿,没个强有力的核心,能行吗?历史上这种例子不少,群雄并起,最后往往是散沙一盘。别人也不是没试过当头儿。刘少奇管过白区工作,周恩来主持过中央,林彪后来也掌过大权,邓小平更不用说,改革开放那会儿可是实打实的舵手。可为啥到头来,大家伙儿都觉得,非毛主席不行呢?答案得从中国革命那段苦日子说起。20世纪初,中国那叫一个乱,军阀割据、列强欺凌,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共产党刚成立时,力量弱得像根嫩芽,随时可能被掐死。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内人心涣散,很多人看不到希望。那时候,毛泽东站出来了。他带着队伍上井冈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这条路听着简单,可在当时,谁敢想?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着,地主老财盯着,内部还有人吵着要学苏联走城市暴动的路子。毛泽东硬是凭着一股子信念,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井冈山那几年,苦是真苦,可也让大家伙儿看清了一件事:这人脑子活,能干实事。他不是光会喊口号的主儿,而是真能带着大伙儿闯出一条血路。秋收起义失败了,他不泄气,带着残兵败将上了山;国民党围剿来了,他不硬碰硬,靠游击战拖垮敌人。这种灵活劲儿,不是谁都有的。朱德后来带着南昌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跟毛泽东一拍即合,俩人搭档愣是把红军攒了起来。这时候,大家伙儿心里多少有点数了:这人不简单。再往后,长征那更是把毛泽东的能耐摆上了台面。1934年,红军被国民党追得满地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队伍差点全军覆没。关键时刻,遵义会议开了,毛泽东被推到前台。不是他非要抢位置,而是大伙儿发现,之前的路走不通了。博古、李德那套照搬苏联的打法,差点把红军坑死。毛泽东上台后,带着队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硬是把几十万追兵甩得晕头转向。长征走到陕北,红军虽然只剩几万人,可精神头还在,火种没灭。这一路,谁还能不服?团结这帮硬骨头,光靠打仗厉害还不够。毛泽东还有一手,就是会讲道理,能服人。他那几篇文章,《论联合政府》《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写得通俗又深刻,连大字不识的农民都能听懂个大概。开会时,他也不摆架子,喜欢跟人唠嗑,听听大家的意见。可别以为他没主见,真到拍板的时候,他比谁都果断。再说说抗战那会儿。1937年日本鬼子打进来,国共两党又得掰扯合作的事儿。国民党那边蒋介石不甘心,共产党这边人心也不齐。毛泽东提出“全面抗战”“持久战”的路子,既团结了全国力量,又保住了共产党的独立性。这招高啊,既打鬼子,又壮大自己。叶剑英那时候在国共谈判桌上,跟国民党周旋得不亦乐乎,可心里清楚,跟着毛主席走没错。周恩来也一样,跑重庆、跑延安,累得够呛,可从没抱怨过。解放战争那更是高潮。1945年抗战刚结束,蒋介石就翻脸,内战又打起来了。国民党兵多将广,装备也好,共产党这边却是小米加步枪。可毛泽东硬是靠三大战役,把国民党打得满地找牙。林彪在东北玩命,邓小平在淮海扛大梁,刘少奇在后方稳人心,周恩来跑外交拉支持,朱德坐镇指挥,叶剑英搞情报做策应。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又是一场硬仗。1950年代,工业化刚起步,朝鲜战争又来了。毛泽东拍板抗美援朝,顶着压力把仗打赢了,还保住了东北边疆。这时候,党内也不是没分歧。刘少奇搞经济,周恩来管外交,邓小平抓地方,林彪管军队,谁没点自己的想法?可大事上,大家伙儿还是听毛泽东的。当然,毛泽东也不是神,晚年也犯过错,这些事儿咱得客观看,不能一味吹捧。可就革命那段历史来说,他能把这么多“不好惹”的人拢起来,干成建立新中国的大事,这份能耐,谁也不能否认。叶剑英说得对,“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可毛泽东做到了。他不是靠耍心眼,而是靠信念、靠实干,把这群硬骨头的心拢到了一起。
☁1949年12月,蒋介石的御林军“国防部警卫团”被解放军包围,有的军官主

☁1949年12月,蒋介石的御林军“国防部警卫团”被解放军包围,有的军官主

☁1949年12月,蒋介石的御林军“国防部警卫团”被解放军包围,有的军官主张打,团长董兆钧说:“打个屁!投降,投降!”这支“国防部警卫团”,蒋介石的“御林军”,心头肉,要说它的出身,那可是根正苗红。人员选拔有不成文的规矩:浙江老乡优先,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次之,这么一来,从排长往上,清一色都是黄埔的牌子,大部分还都带着一股浙江口音,可以说是亲信中的亲信。团长董兆钧,自己就是浙江奉化人,黄埔八期生,标准得不能再标准。这支部队装备是顶配,兵员素质也挑不出毛病,可偏偏有个致命伤——没上过真刀真枪的战场,平日里在后方耍威风可以,真到了前线,心里就发虚。1949年11月,这支宝贝部队被调到重庆,任务是护卫准备跑路的老蒋。可重庆城里早就乱成了一锅粥,到处都是没了建制的溃兵,董兆钧亲自带一个连护送蒋介石去机场,结果离机场还有好几里地,路就被愤怒的溃兵堵死了。不管俞济时和董兆钧怎么喊话,溃兵们根本不买账,甚至还有人指着鼻子骂:“你们掉头走,是去逃命还是投降啊?”最后,蒋介石只能灰溜溜地下车,在一帮人的簇拥下,步行几里路才到的机场那一晚,老蒋在飞机上彻夜难眠,凌晨三点多一听说解放军进了南岸,吓得立马逃往成都。临走前,俞济时丢给董兆钧一句话:带部队来成都汇合,几天后,董兆钧带着人马好不容易到了成都,等来的却不是什么好消息。蒋介石在跑路前夜,召集了警卫团的军官们,先是画了个大饼,说要把警卫团扩编成第六十师,所有人都官升一级。董兆钧他们刚乐开了花,老蒋说,这个新成立的第六十师,划归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而且,他还特意跟孙元良打了招呼,说这是他的“子弟兵”,让孙元...“好好带领”,这话一出,大家心里都明白了,这是被当成包袱甩掉了。老蒋一走,孙元良自己都自身难保,没多久也带着亲信脚底抹油溜了。第十六兵团随即起义,唯独这支昔日的“御林军”不愿意,结果就是被解放军团团围住。董兆钧把营级以上的军官都叫来开会,直接摊牌:“两条路,打,还是投降,大家拿主意。”底下的人谁也不敢先开口,僵持了一会儿,有个头铁的军官跳起来喊:“打!跟他们拼了!”谁知董兆钧当场就炸了,指着他鼻子骂:“打个屁!真打起来,弟兄们全都得完蛋!他这一表态,大部分军官都松了口气,纷纷附和说投降,于是,董兆钧派人去和解放军接洽。谁也没想到,这其实是董兆钧演的一场戏,当天深夜,这位刚才还一本正经地说要保护大家性命的董团长,带着几个亲信,揣着一大笔黄金,趁着夜色偷偷翻山跑了。群龙无首的警卫团乱作一团,解放军抓住时机,将这支风光一时的“御林军”全部缴械。参考信源:沉度.国民党将领名录.华文出版社
1938年,41岁的戴笠以加班为借口,把秘书余淑衡带进了卧室。他递给她一杯咖啡:

1938年,41岁的戴笠以加班为借口,把秘书余淑衡带进了卧室。他递给她一杯咖啡:

1938年,41岁的戴笠以加班为借口,把秘书余淑衡带进了卧室。他递给她一杯咖啡:“提提神!”余淑衡毫无戒备地喝了几口。但没过多久,她感到头晕目眩,软弱地倒在了地上。在1938年的重庆,战火纷飞的背景下,一位41岁的军统负责人以处理紧急事务的名义,将年轻秘书引入私人空间。一杯看似普通的咖啡,成为转折点,让她瞬间陷入无力状态。这个事件揭示了权力滥用的真实面目,悬念在于:受害者如何应对后续的监控与压力?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值得细思。抗日战争时期,重慶作为临时首都,聚集了大量情报机构。军统局在戴笠领导下,负责搜集敌方信息和内部监控,机构内部纪律严苛,但高层享有特权。1938年,军统开设外交训练班,旨在培养具备外语能力的特工,以应对国际情报需求。余淑衡出身于湖南富裕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她毕业于中央政治大学外语系,精通英语和法语,本意是进入外交部门工作,却因参加该训练班而进入军统视野。训练班课程包括密码学和情报分析,学员多为年轻知识分子。戴笠作为局长,亲自参与毕业典礼选拔人才。他对友人唐生明表达需要秘书的想法,唐生明妻子推荐了她的同学余淑衡。余淑衡外貌端庄,气质文雅,符合戴笠对秘书的标准。她被任命后,主要负责翻译外文文件和整理报告,工作环境紧张,经常需处理机密资料。军统局总部位于罗家湾,建筑戒备森严,内部人员流动频繁。戴笠的权力允许他随意调动下属,这在当时情报系统中司空见惯。余淑衡入职初期,表现出专业素养,高效完成任务,却未察觉上司的个人意图。时代背景下,许多女性进入职场寻求机会,但往往面临不平等待遇。军统内部存在选拔美女特工的现象,戴笠身边围绕多名女性助理,这反映了权势与个人欲望的结合。1938年,41岁的戴笠以加班为借口,把秘书余淑衡带进了卧室。他递给她一杯咖啡:“提提神!”余淑衡毫无戒备地喝了几口。但没过多久,她感到头晕目眩,软弱地倒在了地上。1938年重庆的军统局内部,戴笠利用职位便利,以处理紧急文件的理由,将余淑衡单独留下。她跟随进入他的私人休息区,当时局内加班文化盛行,许多员工习惯于夜间工作。戴笠从桌上取来一杯预备好的咖啡,递给余淑衡,她接过后饮用几口。咖啡中含有使人昏迷的物质,导致她很快出现头晕症状,身体逐渐无力,最终倒地不起。戴笠趁机实施侵犯行为,使她成为他的情妇。这一事件并非孤例,戴笠在军统时期以类似手段对待多名女性下属,利用药物或权力胁迫满足个人欲求。事发后,余淑衡次日醒来,选择不公开此事,继续履行秘书职责。她清楚揭发可能带来的后果,包括个人安全风险。戴笠的权力网覆盖广泛,能轻易消除异议。事件持续影响她的工作,她仍需每日处理文件翻译和情报整理。几个月内,类似强制行为反复发生,戴笠以各种工作名义召集她。军统局的运作未受干扰,情报任务照常推进。余淑衡在职期间,保持工作效率,避免引起注意。戴笠逐渐表现出占有欲,开始安排人员监视她的日常活动,包括外出和与同事互动。这加剧了她的压力,但她未立即离职。历史记载显示,戴笠的好色行为在军统内部广为人知,却鲜有约束。他的情妇名单包括多名女特工和名人,这反映了时代权力失衡的问题。余淑衡的遭遇凸显了女性在情报机构中的脆弱地位,许多类似案例被掩盖。戴笠的监视行为逐步升级,他派特工跟踪余淑衡的行踪,记录她与男性的任何接触,并将报告上报给蒋介石。蒋介石获悉后,对戴笠的举动表示不满,下令他必须正式道歉。戴笠虽不情愿,但迫于权威执行了这一要求。余淑衡随后递交辞呈,离开军统局,前往香港定居。她在香港结识一位经济学教授,两人结婚后过上平静生活,直至终老。戴笠的这类行为在历史上留下负面记录,影响了他的整体评价,尽管他在情报工作中有贡献,但个人品行问题难以回避。这一事件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情报机构的内部乱象,权力滥用导致的个人悲剧屡见不鲜。余淑衡的选择体现了智慧的自保策略,在那个时代,许多受害者只能通过沉默和离开来保护自身。余淑衡辞职后,彻底脱离军统圈子,在香港开始新生活。她避免与旧识联系,专注于家庭。戴笠继续掌管军统,直至1946年飞机失事身亡。他的死亡引发诸多猜测,但与本事件无关。余淑衡的余生未再卷入政治漩涡,体现了普通人逃脱权力阴影的可能。历史对戴笠的评价双面,一方面是情报功臣,另一方面是品行缺陷的代表。
蒋介石能力到底怎么样?周恩来的评价最准确到位。说起蒋介石这个人,中国近现代史

蒋介石能力到底怎么样?周恩来的评价最准确到位。说起蒋介石这个人,中国近现代史

蒋介石能力到底怎么样?周恩来的评价最准确到位。说起蒋介石这个人,中国近现代史上谁也绕不开。他从一个浙江小地方的盐商子弟,一步步爬到国民党老大位置,掌控了大陆好些年,最后败走台湾。这一路走来,有人说他是个枭雄,玩政治一套一套的;也有人说他军事上就是个外行,指挥打仗老出岔子。各种说法都有,但要论谁的评价最靠谱,还得数周恩来。周恩来跟他共事过那么多年,斗过那么多次,了解得透彻。他那句“蒋介石是个较高明的战略家,却不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他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基本把蒋介石的底细给戳穿了。这话出自周恩来跟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1936年说的,后来在《周恩来答问录》里公开,来源可靠,不带水分。先说蒋介石的早年吧。他1887年生在浙江奉化溪口,家里做盐生意的,父亲早逝,母亲拉扯大。少年时读私塾,1906年进保定军官学校,1907年去日本振武学校学军事。1911年辛亥革命,他从日本赶回上海,加入同盟会,参与光复会活动,在杭州带队冲城门,抓清军官员。那时候他就露了头角。革命后追随孙中山,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逃日本继续学陆军士官学校。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办黄埔军校,蒋介石当校长,亲自抓学员训练,建起自己的嫡系部队。这步棋走得稳,黄埔系后来成了国民党军队骨干。北伐是蒋介石翻身的关键。1926年他当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从广州北上,几个月拿下长沙、武汉。1927年四一二事变,他在上海清党,抓捕工会领袖,解除工人武装,国民党分裂成南京和武汉两派,他另立政府。1928年北伐成功,名义上统一全国,但实际只控长江流域。蒋介石这时候开始收拾军阀,1930年中原大战,对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他们联军,靠中央军和张学良东北军,几个月就把对手打散。政治上他拉拢许许多多地方势力,用官位、金钱收买,像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这些,本来实力不弱的,都被他一个个摆平。孙中山在世时都没能完全整合军阀,蒋介石靠这些手腕做到了,确实有两把刷子。周恩来对蒋介石的评价,就从这点切入。他跟博古聊天时说,蒋介石政治嗅觉灵敏,能争取其他军阀,就是因为他总能先发制人。北伐时期,好多人想搞他,许崇智、胡汉民、唐生智、邓演达、汪精卫,全被他收拾了。许崇智在广州被赶走,胡汉民1931年被软禁南京,邓演达1935年枪毙苏州,唐生智中原战场上孤立溃败,汪精卫1935年遭刺杀重伤。中原大战那些大佬,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联手反蒋,结果蒋介石用大炮压过去,还买通韩复榘他们倒戈。多少实力比他强的军阀,都栽在他手里。周恩来这话不是吹的,蒋介石在乱世里举旗聚人,政治手腕确实高明。他不是靠一腔热血,而是算计精明,步步为营。但周恩来也点破了蒋介石的软肋:军事上不行,特别是战术层面。他跟斯诺说,蒋介石作为一个战术家,是拙劣的外行;战略家或许好点。蒋介石爱学拿破仑,带小部队冲锋,但士兵士气低,补给跟不上,老把队伍搞乱。1930年代剿共,五次围堵,靠人海战术,消耗国民党精锐,却没根除问题。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扣蒋,逼他抗日,周恩来代表中共谈判,蒋介石表面答应,实际拖延。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发表庐山声明,领导抗战,当陆海空军大元帥。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打得惨烈,国民党损失上百万,但蒋介石指挥常出问题,像1938年炸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多少人,战略上想阻日军,战术上却造成大灾难。国际上,1943年开罗会议,他跟罗斯福、丘吉尔谈,争取中国地位,但盟军援助有限,美英更多帮苏联和欧洲战场,中国战场成次要。周恩来还说,全中国只有毛泽东能对付蒋介石。这话准。蒋介石政治强,军事弱,毛泽东两样都行。抗战后期,中共军队壮大,国民党疲惫。1945年日本投降,蒋介石有美式装备百万大军,本该速胜,却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连败。淮海战役,国民党补给线断,部队饿肚子,军官抢粮,阵地崩盘。渡江战役,长江防线守不住,1949年南京丢了,蒋介石飞台湾。表面是国民党败给共产党,实际是蒋介石输给毛泽东。蒋介石日记里也承认,军事判断常错,政治上却总占上风。
1936年胡宗南爱上了黄鹤云,听说她已有丈夫时,胡宗南给了她1000大洋,说:“

1936年胡宗南爱上了黄鹤云,听说她已有丈夫时,胡宗南给了她1000大洋,说:“

1936年胡宗南爱上了黄鹤云,听说她已有丈夫时,胡宗南给了她1000大洋,说:“钱归你丈夫,你是我的了!”胡宗南这人,从小在浙江孝丰长大,早年当过小学老师,1924年投考黄埔军校,身高不够还得靠廖仲恺特许才进门。毕业后他一路爬升,参加北伐,升到团长,又在中原大战护着蒋介石,立下功劳。1930年代,他追击红军,堵在川北陕甘,部队扩充到第一军,辖两个师外加补充旅。他升中将,当中央监察委员,成了蒋介石心腹,号称十三太保之一。抗战前,他驻西安,掌控西北,兵力达十几万,威风得很。个人生活上,原配早亡,几次相亲不成,婚姻总掺着政治考量。黄鹤云呢,陕西人,嫁给胡部辎重营副营长李某,夫妇在西安小有名气,她长得标致,在社交圈子转悠。胡看中她,就直接派人处理,给了补偿,让李离婚调走。这在当时军界不算新鲜事儿,高官用钱和职位换女人,普通人没法抗拒。整个过程推进快,聘礼送了,婚期定了,西安上层都盯着这桩事儿。胡的作风就是这样,军中发号施令惯了,私事也强势。结果婚礼前他听到点风声,立马取消,黄鹤云到门口被拦,气得扔银元,闹得满城皆知。这事儿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弱,权势面前没啥选择权。胡后来转而跟叶霞翟通信七年才结婚,中间还相过孔令俊,没成。总的看,他军旅生涯辉煌,但私生活坎坷,权力用在感情上,总出问题。胡宗南的军旅路子走得顺溜,从黄埔一期起步,1925年参加东征北伐,棉湖一仗用机枪连立功,蒋介石看重他。1928年升副师长,1931年正式当第一师师长,追击红军时部队伤亡大,但他借机扩编。1935年阻击红军过草地,红军损失重,他升得更快。1936年升第一军军长,西安事变时他支持戴笠营救蒋,结下交情。抗战爆发,他率部参加淞沪会战,部队打到南京沦陷,撤回陕西整补。升十七军团长,又当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守关中,参加兰封信阳作战。1940年入晋抗日,1942年代理西安行营主任,兵力达四十万,西安有三个住处,东仓门公馆专会女人。1945年授上将衔,主持郑州日军受降。1947年进攻延安,收复后升陆军上将,但随后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连败,秘书熊向晖通风报信,部队损失惨。1948年荔北反击失败,1949年扶郿战役折损十万,西安撤守,退秦岭巴山。年底剩三个兵团,裴昌会李振降了,李文突围少。胡飞海南又去西昌,蒋下令与他共存亡,后派机接回台湾。1950年当战略顾问,监察院46人弹劾他失职,没成。1952年浙江省主席,只管沿海小岛,1955年澎湖司令,1959年退役又回顾问。1962年心脏病死台北,66岁。黄鹤云事件后,她离婚难再嫁,生活低调,淡出视线。这事儿让胡的婚姻选择更谨慎,转而跟戴笠秘书叶霞翟通信,1947年结婚,她34他51,生两子两女,长子胡为真后来当国安会秘书长。话说胡宗南的权力来源蒋介石信任,黄埔系核心,他统军严,办陆军官校第七分校,挂对联强调纪律。西北王时期,西安三窟住处,防备严密。私生活上,早年不认父,父亲来访撵走,只给三百块打发。1936年黄鹤云事儿闹大,补偿一千大洋,调李到兰州,聘礼送了,却因听到异常动静取消。黄扔三百大洋,表达不满,传遍西安,暴露军中高官随意操控下属婚姻。胡没受影响,继续升迁,抗战中守西北,阻日军南下。1947年延安战役虽占城,但主力没抓到,连败后撤。机要室有共谍,情报泄露,胡不知情。1949年大陆败退,部队瓦解,他飞西昌收拾残局,蒋责他丧师失地。回台后虽高位,但实权少,弹劾案蒋护着过关。叶霞翟婚后随他台湾,她原军统,婚前通信七年,抗战中胡少写信,还相过孔二小姐,陈立夫撮合,调查后没成。胡家子女,长女胡为美作家,次子胡为善大学副校长。黄鹤云下场惨,离婚后社会难立足,女性命运被动。胡一生军功多,但私德遭质疑,权力用在个人事儿上,总留话柄。时代背景下,军阀婚姻政治化,女人成棋子。
1948年粟裕拒绝渡江,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有了换帅的想法,陈毅连忙表示:换谁?谁

1948年粟裕拒绝渡江,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有了换帅的想法,陈毅连忙表示:换谁?谁

1948年粟裕拒绝渡江,毛主席思索良久后,有了换帅的想法,陈毅连忙表示:换谁?谁去都可能会全军覆没啊!粟裕去还能保留三五万人!1948年1月的一天,刚刚率部打完沙土集战役的粟裕接到了中央的指示,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由粟裕带领过江。组织希望粟裕能带领这支主力在湖南、江西一带与敌人周旋,牵制国民党的兵力。接到命令后,粟裕开始做过江准备。然而几个月后,粟裕还是鼓起勇气向军委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建议取消这次渡江行动。毛主席接到粟裕的报告后,思索良久,他决定召回粟裕与陈毅,当面听听他们的意见。1948年4月,粟裕与陈毅来到了中央,毛主席听到后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接见了他们。看到粟裕的时候,主席心里非常高兴,甚至专门出门迎接他。自打苏区分别后,二人已经17年没有见面了,粟裕心里也十分激动,曾经他在天子洞经常请教主席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革命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可眼下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很快,中央专门召开了特别会议,毛主席等领导人都在会场听取粟裕的报告。对此,粟裕早早就有了准备,当初接到渡江作战命令后,粟裕就在思考南下的弊端。曾经,他作为抗日北上先遣队的一员,亲身体验过孤军深入敌人腹地的困难。而且分兵南下后,粟裕并不认为华东和中原的战局会因此有所改变。蒋介石在中原战场有4个主力军,其中包括他的整编第五军、整编11师两个嫡系主力。若组织部队过江,蒋介石肯定会调动江北的部队参与围攻,可粟裕不认为蒋介石会动这4个主力军。那样解放军自己削弱了在中原的兵力,战局就会变得更加危险。考虑到这些隐患后,粟裕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中野与华野在中原地区有10个主力纵队,再加上两广纵队以及地方武装,解放军已经有了在中原打歼灭战的条件。若是能一举吃掉蒋在中原的主力,战争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他们手里,那时再过江也会打得更容易。在会上,毛主席听到粟裕的战略构想,一度以为粟裕计划将几百万国民党军都消灭在北方。粟裕倒是没有想这么多,他表示自己的计划最多消灭四五十万敌人。毛主席理解他的想法,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原来主席急着让部队过江,是因为中野在大别山的处境非常不妙。刘邓大军那时已经被严重消耗,急需身旁的部队过江,分担他们在中原的压力。因此,毛主席还是对粟裕表示:若是他不愿意率部过江,组织可以考虑换其他统帅。粟裕听了这话后,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表示他有把握在中原与敌人大战,若是就这么分兵错过战机,那解放全国事情恐怕要被推迟。此时,老搭档陈毅站出来力挺粟裕,他对众人说道:“另换统帅?换谁?谁去都只有全军覆没的结果,只有粟裕同志去,还可能保留三五万人,等待救援。”听到他们这么说,毛主席暂时选择休会,大家也开始思考留在中原决战与渡江的得失。过了一会儿之后,毛主席又问粟裕是否改变想法,粟裕也豁出去了,他坚定表示自己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一定要争取把敌人的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见粟裕态度坚定,毛主席也笑了起来,他当众宣布支持粟裕的计划,取消华野渡江的方案。可确定了计划是一回事,怎么打是另一回事,有了主席的支持,在场的人们也同意了粟裕的方案。会后,毛主席特意请粟裕吃饭,他也想好了该怎么部署。吃饭的时候,主席就告诉粟裕一个新的安排,那就是暂时不让陈毅回华野,部队的事情由粟裕一人负责。而这则让粟裕非常惊讶,他连忙表示华野还是要有陈老总坐镇。毛主席心意已决,在与众人商议后,大家决定让陈毅与邓子恢到中原军区,负责那里的工作。粟裕心里还是不踏实,又找到陈毅商议此事,陈毅表示组织让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在众人的推动下,华野迎来了重要的改变,陈老总前往中原局,虽然还担任着华野司令,但华野的事务由代司令粟裕全权处理。见到毛主席如此信任自己,粟裕十分激动,他当着大家的面立下军令状。随后,粟裕回到了华野开始准备接下来的部署,中央也派了朱老总与陈老总来到军中进行动员。自此,粟裕挑起了华野的重担,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很快就率部取得了开封战役的胜利。接下来的日子里,粟裕靠着自己杰出的军事能力,消灭了大量敌军,并率部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全国战局。
毛泽东、蒋介石下棋,周恩来观棋?朋友发来这张照片,跟我求证:“这当真是毛泽东、周

毛泽东、蒋介石下棋,周恩来观棋?朋友发来这张照片,跟我求证:“这当真是毛泽东、周

毛泽东、蒋介石下棋,周恩来观棋?朋友发来这张照片,跟我求证:“这当真是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我一看,当即就笑了,说:“毛泽东主席挺像的,但这不是他,很简单,毛泽东知道蒋介石不抽烟,只要和蒋介石在一起,就绝不抽烟,重庆谈判期间有时候一谈十几个小时,他都能忍住一根不抽。蒋介石还因此给了他‘此人不可轻视’的评判。”这张照片,极有可能是古月扮演的毛泽东在拍戏间隙,与扮演周恩来和蒋介石的演员一起下棋,然后被抓拍下来,流传至今。重庆谈判时期,蒋介石与周恩来、毛泽东的确曾有大量在一起的时间,但他们三人是绝不可能有如此轻松惬意一刻的。为什么?因为懂历史的都知道,整个重庆谈判期间,国共双方都是极其紧张的,因为当时双方还在打仗。毛泽东赴重庆的时间是8月29日,签订《双十协定》是10月10日,可就在1945年9月10日,阎锡山还在上党地区派重兵进攻解放区,国共双方发生大规模战斗,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坚决反击、顽强作战,取得了上党大捷。也就是说,整个重庆谈判期间,双方一直剑拔弩张,或者直接开战状态,毛泽东还一直被监视着,周恩来和负责他安全的龙飞虎和陈龙几乎是不敢睡觉的,因为怕主席被暗杀啊。这中间,有一段时间,蒋介石还曾动了要扣押毛泽东的念头,此间正是毛泽东回答路透社记者,说“中共现有120万党员,军队120万人以上,民兵220万以上……”时。他们连扣押毛泽东的借口都想好了:“蒋总统要经常咨询国事”。另一方面,当时的毛泽东一直是极其忙碌的状态,这也注定他不可能有如此悠闲的时刻。在谈判的40多天时间里,毛泽东几乎每天外出、四处奔走,经常忙到深夜一两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夜色笼罩的住处。正是因为他的“忙”,才有了后来局势的重大变化,才有了舆论向毛泽东、共产党倾斜。这里再次感叹“天道酬勤”,当时的蒋介石中途还在决心扣押他后,觉得妥了,出去度了个假咧。但话说回来,毛泽东那段时间的忙碌,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自救”,是他的努力最终让天平倾向了他这边,让蒋介石放弃了扣押毛泽东的念头,并最终在重庆桂园客厅共同签署了“双十协定”。第二天,即1945年10月11日,毛泽东回到了延安。重庆谈判时期的毛泽东,说白了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啊,他的处境比绝大多数人想象中更危险,他如何放松得起来呢?所以,这张图片一定是早年剧照,而非真实照片。如果当时他们当真有合照,毛泽东脸上的表情定然如现存的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一般,脸上表情极其凝重,甚至还会透着一股视死如归的感觉。在此,也再次感叹:毛泽东当真是不怕死,当真是从来没把个人安危放在心上过,也当真是上天眷顾之。
蒋介石晚年曾言:“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罪魁祸首只有一个人,”这人是谁,为什么蒋介

蒋介石晚年曾言:“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罪魁祸首只有一个人,”这人是谁,为什么蒋介

蒋介石晚年曾言:“我之所以会失去江山,罪魁祸首只有一个人,”这人是谁,为什么蒋介石会把国民党失利的责任推到他头上呢?他到底该不该为国民党的失败负责呢?蒋介石所指的“罪魁祸首”是美国特使乔治·马歇尔,同时也将重大责任推给了党内对手李宗仁。蒋介石对马歇尔的指责主要集中在抗战后的调停阶段。作为美国派来的特使,马歇尔试图促成国共联合政府,但蒋介石认为这打乱了他的军事部署。在蒋介石的认知中,如果没有马歇尔的干预,国民党军队本可以更早、更有效地发动内战,从而在共产党力量尚未完全壮大前取得胜利。更让蒋介石愤懑的是,马歇尔后来建议美国政府停止对国民党的援助,这被视为直接的背叛。蒋介石的这种归因过于简化。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系统性失败:惊人的腐败程度、失控的经济政策、军事派系内斗以及严重的民心流失。这些结构性问题远非一个外国特使能够造成。实际上,马歇尔调停的初衷是避免中国内战,而非刻意削弱国民党。蒋介石对李宗仁的指责则反映了国民党内部深刻的派系斗争。作为桂系领袖,李宗仁确实多次挑战蒋介石的权威,甚至三次逼蒋下野。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陈李宗仁等人是“比共产党的围攻还要险恶”的存在。但这种内部倾轧恰恰暴露了国民党自身组织的不健全和权力体系的脆弱性。深入来看,蒋介石寻找外部“罪魁祸首”的心理机制值得玩味。这种归因方式避免了他对自身决策失误的彻底反思,如其在东北战场的战略误判,以及长期忽视民生问题导致民心离散。即便在晚年部分承认了这些错误,蒋介石仍然坚持将主要责任归咎于他人。蒋介石对马歇尔和李宗仁的指责缺乏足够说服力。国民党的失败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其政权性质带来的结构性腐败、经济政策的彻底失败、军事战略的连续失误以及最重要的——失去了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蒋介石晚年的这种指责反映了一个政治领袖无法完全面对历史现实的困境。这种将失败外部化的心理倾向,不仅阻碍了对历史教训的真正吸取,也影响了对未来道路的理性选择。历史证明,任何政权的稳固最终都建立在民众支持的基础上,而非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或外部援助。蒋介石的这段历史公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在面对重大失败时,领导者需要有勇气进行全面的自我反思,而非简单地寻找替罪羊。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失败的深层原因,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这也是为什么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蒋介石对马歇尔和李宗仁的指责虽然有其个人情感上的合理性,但作为历史解释则显得过于片面和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