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司作战处长杨迪,对上甘岭战役评价另类?对指挥看法意见很大?说起抗美援朝,说起上甘岭战役,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多都是通过社会媒体传播之后,对于英雄们的崇高敬意。会对战场上的一些事情,进行避讳和做删减。但志愿军总部作战处处长杨迪,从客观的角度,战争的角度,教育后辈军人的角度出发,留下的《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鲜为人知的真情实况》一书中,对于上甘岭的回忆,也值得人深思。 在他的这本书籍回忆中,对于上甘岭战役的成果,是得益于整个志愿军司令部的领导指挥,有两个军以上的部队,都为这场胜利贡献了力量。不仅仅有15军在上甘岭一线死守的功劳,也有12军拼死支援,火力支持的功劳。 整个上甘岭的面积只有那么大,在那样逼仄的空间范围内,面对美军主力部队,配合空军的轰炸,还能坚守43天,绝不是一个军可以做到的。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前期的确是由15军钉在最前面,阻拦美军的进攻。 但是到了中后期,12军参战之后,尤其是大量的炮兵部队也都由志司统一抽调,前往支援,这对于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十分的重要。 而在社会的媒体宣传中,因为15军士顶在最前线的部队,打得也最为惨烈,牺牲严重,所以社会的目光和焦点,甚至是在做军功奖励时,都把15军列为主角这没有问题。 但是从军事角度来说,不能这样认定,否则后面的军队指挥官接受了这个错误的观点后,还以此作为依据去做战术布置,是要耽误事情的。上甘岭战役的成果,绝不是15军一个军队,由前线的某一个指挥员就能达成的成就。 这个观点,社会上的普通百姓可以没有这样的认知,但是作为军人,尤其是以后保家卫国的解放军队伍内部,需要认清这个事实。 当时的情况,是15军顶在了最前面,但15军身后,周边的高地上,不隶属于15军的炮兵部队,尤其是41门高射炮对于15军的掩护工作有多么的重要,迫使美军飞军不敢逼近精确瞄准投弹,也是15军能守住上甘岭的重要原因。这在以后的高地防御中,绝对不能忽视。 此外,就在上甘岭15军身后差不多一千米的范围内,五圣山炮火整体,每天一万发的炮火支援,每当美军想要抢夺上甘岭高地时,这些火力覆盖,也多次把美军逼退,而不是单单靠着上甘岭的15军守军击退敌人。在这样的重要战役中,各支部队之间,团结一心,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成果。 最后,值得思考的一点便是,所谓的上甘岭战役,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大的规模,而是志愿军和美军之间,打着打着,逐步从拔点战斗,升级成为了区域性的战役,从一两个营的作战,变成了一两个军的作战。 做宣传是做宣传,可以宣传15军中的诸多战斗英雄,宣传他们坚守阵地的牺牲。但做战争复盘,不能带上这样的情感色彩,需要根据客观的事实,并把战场相关的参数都考虑进去,才能得到最值得反思的成果。